項目基地位于浙江省金華武義縣梁家山村,村中建筑依山而建,大部分建筑都是木結構夯土墻,一條小溪穿流過村落,溪邊古樹尚存。清嘯山居坐落于村莊的古樹旁小溪邊,小溪對岸就是梯田和環山,背靠整個村落和大山,是理想中的隱居之所,場地原址有一棟三開間兩層高的夯土房和一個小公廁,夯土房墻面已經大面積開裂,墻體傾斜外擴,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決定將其拆除重建。
< 勾連場地關系
場地上的原建筑體塊分布呈圍合狀,一棟三開間的夯土主房,旁邊分布三個小輔房,還有一個公廁,都落在一個兩米高左右的石坎臺基上,與旁邊的道路小溪呈階梯狀關系,邊界呈鋸齒狀,場地原建筑主房入口在建筑的背面,由北面一條小弄堂進入。站在場地對面的山坡上,能看到整個村子的全貌,項目場地位于河邊最顯眼的地方,在這個位置做一個民宿,應該要完全融入原村落的整體肌理和空間組織關系中。在建筑方案中延續建筑體塊的內向型組織關系,保持原有組團的體塊軸線關系,重新梳理建筑邊界,延續和強化建筑在臺基上的基地關系,重新組織村落肌理、組團空間、建筑形態、臺基、巷道、小溪、梯田、環山之間的勾連關系。
< 鄉村在地性
在村落中行走,隨著地形的高低變化,民居的體量大小變化,方向的偏轉,屋頂的邊界關系呈現出來一種錯落有致,變化無窮的狀態。這種狀態希望在設計中呈現出來,以呼應當地建筑屋頂形態的變化關系,所以建筑的體量被打散分解重構,屋頂方向斜度變化,形成與原有村落民居和諧的屋檐關系和體量關系。
村子房屋基本都是依山而建,而且多為夯土房,怕潮濕和水,自然形成很多階梯狀臺地,房屋都造在一個個石砌臺地上?;靥幵ㄖ彩墙ㄔ煸谝粋€石砌臺地之上,臺基下方是一條沿溪村道,溪流與村道又有比較大的高差,所以場地處就形成了多層級、高差大的階梯狀臺地關系。建筑的主入口設置從下面村道處進入,便出現了入口處的三次轉折來消化地形的高差關系,一段為石板鋪設的坡道,上坡道后一條路經順勢通往鄰家,一條折回,幾個石條踏步進入建筑入口處,進門后,轉向又行幾個踏步進入庭院,入口處有一種婉轉上山的體驗,也是臺地高差所帶來的路徑變化,這種體驗也延續了在古村中的行走體驗。
鄉村營造存在特有的限制性因素,交通不便,資源匱乏,在建筑材料運用上,利用在地化的材料變成一種建造策略,村落中回收的小青瓦、原建筑夯土墻體材料、當地的毛石砌塊、竹子、老石板、回收老木板,水磨石,都是一些在地化的材料,方便就地取材,回收利用,再生環保。在建造工法上,遵循當地的的一些傳統建造工藝,建筑主體的墻體材料回收利用原夯土房上拆除下來的土料,拆除后堆放在建筑旁邊空地,民宿建造時將其重新夯筑作為墻體,一方面節約材料的采購和運輸成本,一方面夯土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特性被充分體現。延續鄉村記憶和建造工法,是對鄉村匠人智慧的尊重和傳統建造技藝的傳承,也是提倡一種再生循環和在地化的鄉村營造理念。
建造的過程中,我們要求用當地的匠人參與建造,干一天活給一天錢,他們會用匠人精神把活干好,每天做多少算多少,做完工地的活就回家干農活了,不指望著賺多少錢,這樣才能把活干好??脆l村匠人干活能感受到什么是真實建造,砌石頭墻每塊石頭都要挑過,順應其形態擇其位置,下大上小,自下而上,真實的受力關系和建造邏輯,同時保留手工建造的痕跡和時間的印記,強調建造的真實性。建筑結構用的是施工比較方便的鋼木結構,其結構邏輯與村落中傳統建筑的構成邏輯相似,結構與外圍護墻體體系脫開,用連接點將結構與外墻體連接。
< 如何將自然引入建筑中
站在場地中,映入眼簾的便是溪對岸的梯田古樹和環山,將自然景觀引入建筑空間中變成一個重要元素,民宿所有的客房大開窗面都面對梯田和山景,最大限度的把山景映入室內空間。望山亭是專門為了看山而設置的喝茶休閑空間,穿插在內庭院和小溪之間,故意將屋檐口壓的很低,站在內院視線是被屋檐高度控制往下看梯田和小溪,當你靜坐在亭下便環山入目。
水吧作為民宿里面的公共空間,可以對外開放,是一個比較扁平的空間,外立面用竹格柵疏密布置,分上中下三段,水吧三個界面的視線明暗形成橫向連續的畫面關系,類似一張古畫卷軸,古樹在橫向的卷軸中變成了畫的一部分,卷軸連續的展現了村落巷道、連廊、水院、梯田、古樹這些場景,希望用這種視角將人工和自然關連起來。水吧上面的屋頂平臺集合了聽水看溪、望山、觀屋、賞樹的所有視角,上樓梯步入平臺,視線豁然開朗,建筑與村落環境的關系一下子被放開。
< 風穿過院子,微氣候循環
夏天的一個中午,外面的溫度很高,在其他的房子里也感覺特別熱,我從村子里走入民宿,體感溫度一下子就降了下來,廊子里,能感覺到對流的風從中穿過,即使站在有太陽的院子里也感覺不到熱,室內就更加的涼爽了。在建筑設計之初就考慮了其通風采光、保溫隔熱各方面的性能,建筑的體量上沿著地形關系呈階梯狀,在外圍墻體上開了很多通風和視線穿透的小窗洞,空氣順著這樣的空間形態產生自然風的流動,同時建筑材料也緩解熱量吸收,再加上旁邊小溪的水面和古樹綠蔭更加強了建筑的微氣候循環。
< 建筑將公共性還給村民
場地上原來有一個小的公廁,是屬于村民集體使用的公共空間,在建造民宿的時候希望把這部分公共空間再還給村民。位置在巷道的端頭,旁邊是古樹和小溪,我們把這個位置做成了一個半開放的亭子,對著村里的古樹和小溪,村民們閑來無事的時候可以坐在這邊閑聊。亭子還有另外一個功能,傍晚亭子的燈光亮起來,便像是一盞燈籠,為村民們照亮回家的路。
< 模糊邊界產生的矛盾
建筑處于古村中,建筑周邊場地歸屬權比較復雜,在設計之前也沒法給到非常確定的邊界,我們就按照之前原建筑拆除之前的建筑邊界來定的范圍,但是在建造的過程就不斷的遇到問題,給建筑落地帶來很多的困擾,這是在設計之前沒有想到的。首先是鄰居不愿共用通道,套房獨立樓梯超出邊界取消,入口超界退進,而后村里道路寬度保證通車便利建筑臺基退讓等各種領地歸屬邊界退讓的問題,當然也正是鄉村營造所獨有的特殊性,也因為有這些因素和邊界,鄉村項目變得有趣和生動,有更多的社會性存在,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學會了很多應對這類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為今后的項目實踐積累經驗。
項目名稱:武義梁家山·清嘯山居·民宿
設計單位:尌林建筑設計事務所
主持建筑師:陳林
設計團隊:劉東英、時偉權、陳伊妮
結構形式:鋼木結構
項目類型:鄉村民宿
設計時間:2016.10-2017.9
建造時間:2017.9-2019.5
項目地點:金華武義柳城鎮梁家山村
項目業主:宏福旅游集團有限公司
建筑面積:320㎡
工程造價:250萬
建筑攝影:趙奕龍